当前位置:首页 > 伤心文案 > 正文

名人名言的故事【47句文案】

  • 2024-11-27 01:12
  • 编辑

名人名言的故事

1、原来,随着年龄渐长,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,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,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,他却束手无策,不过,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,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“教练”.

2、二、人有两条路要走,一条是必须走的,一条是想走的,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,才可以走想走的路。

3、景公得到金壶很是喜欢,拿在手里细细把玩。这时景公发现金壶里面还刻着“食鱼无反,勿乘驽马”八个大字。于是他自认为很聪明的老毛病又犯了,很是认真地说:“吃鱼不吃另一面,是因为讨厌鱼的腥味;骑马不骑劣马,是嫌它不能跑远路。”众人无不随声附和,赞叹景公理解深刻。

4、雷锋同志的名言: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。他助人为乐不记名,好事做了一火车。他的事迹感动全中国。毛泽东主席发出"向雷锋同志学习"的召号。

5、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,由于他勤奋好学,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,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。有一次,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《谑浪》,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。后来,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,就决定把书抄回来。适值冬日,他顶着狂风,冒着大雪,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,一部十多万字的书,终于被他抄录到手。

6、晏婴是我国春秋时的政治家,齐国三朝卿相。晏婴头脑机敏,能言善辩,勇义笃礼。他内辅国政,屡谏齐王,竭心尽力拯救内忧外患的齐国。有一次,晏婴和景公及群臣到故纪国的纪地游览,手下人无意中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金壶,送给景公。以求获得景公的赏识。

7、小时候的比尔·盖茨十分好动,常常不能静下来。他最喜欢就是坐在木马上摇摇摆摆地晃着,有趣的是,即使现在他已长大成人,有时仍会不由自主地摇着呢!这成了他独特的小动作。
牛顿三岁时,已显露出其不平凡之处。当一般的小朋友喜欢跟朋友四处奔跑和嬉戏时,他却宁可独个儿躲在屋子里,拿着锤子和铁钉,叮叮铛铛地打在木板上,制作喜欢的小工艺。

8、名人读书的故事四:张广厚吃书

9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。他拿到一本书,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,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,然后闭目静思。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,斟酌完毕再打开书,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,他就不再读了。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,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,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。

10、匡衡凿壁偷光。西汉时期,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,叫匡衡,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,为了读书,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,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,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,在大家的帮助下,小匡衡学有所成。在汉元帝的时候,由大司马、车骑将军史高推荐,匡衡被封郎中,迁博士。

11、三个纺纱女

12、流沙河是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诗人,他的诗歌观念与创作道路独特,对我国当代诗坛影响巨大。据说,流沙河是最早介绍到台湾的现代诗人,他的诗在台湾出版后,立刻引起轰动。《乡愁》的作者余光中看完流沙河的诗后,立刻写信给流沙河,诉乡愁,交换思想与灵感,这二人用诗互相诉说,成为当时诗坛一段佳话。

13、芬奇的父亲本来不想让孩子学画,希望他子承父业,当一名律师。但儿子非凡的画艺,把固执的父亲征服了。在他14岁那年,父亲终於高高兴兴地把他送到了当时的欧洲艺术中心佛罗伦萨,拜着名的画家、雕塑家和建筑师费罗基俄为师。

14、流沙河早期作品,宛如山花和泥土的芬芳以及田野间清新自然的气息。他爱自然景物,烘托所抒发的景物,用文字勾勒出美好的生活画卷。他善于通过鲜明的形象打动读者内心,将景物与深刻的思想内心融为一体。新时期以来的作品,题材更加广泛,笔触更加老练,风格明快,构思巧妙,思想更加成熟,首首都是珍品,在我国诗坛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。

15、达·芬奇画蛋

16、我穷啊,哪买得起那么多的亚麻呀。”

17、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,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,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。这篇论文共20多页,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。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,洁白的书页上,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。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,这哪叫念书啊,简直是吃书。

18、王后听了说道:“我最爱纺纱。让你的女儿随我进宫去吧。

19、名人读书的故事五:高尔基救书

20、阴谋陷害别人的人,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。——伊索

21、在霍金12岁时,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,说他永远不能成材,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“爱因斯坦”.谁知,20多年后,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

22、能够有今天,我们感恩,感谢,感动。——庄则栋

23、令人感动的名人名言

24、壮美感动着人,优美摄引着人。——康德

25、董仲舒三年不窥园。董仲舒专心攻读,孜孜不倦。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,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,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,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,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。

26、理智要比心灵为高,思想要比感情可靠。——高尔基

27、一、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,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,而对于年轻人而言,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。

28、三、有时我们走得太累并非走得太远,可能是背负的太多;有时我们活得太累,不一定是因为我们缺的太多,而是我们要的太多。

29、管宁割席分坐。汉时,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。有一天,两人同席读书,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,管宁不受干扰,读书如故,而华歆却出门观看,羡慕不已。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,便割席分坐。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!

30、从前有个女孩,非常懒惰,怎么着都不愿意纺纱。

名人名言的故事

31、李密牛角挂书。隋朝李密,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。他生性灵活,在值班的时候,左顾右盼,被隋炀帝发现了,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,就免了他的差使。李密并不懊丧,回家以后,发愤读书,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。有一回,李密骑了一条牛,出门看朋友。在路上,他把《汉书》挂在牛角上,抓紧时间读书。此事被传为佳话。

32、感动就是生活。——亚当桑德勒

33、终于有一天,母亲感到忍无可忍,就打了她一顿,她于是嚎啕大哭起来。正巧这时王后乘车从门前经过,听见了哭声,吩咐把车停下来,进屋问那位母亲为什么打女儿。做母亲的怎好意思说自己的女儿如何如何的懒惰,于是就回答说:“我叫她不要再纺了,可她就是不听,在纺车上仍然纺个不停。

34、晏婴在一旁默然良久后说道:“臣觉得这八个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国的道理。‘食鱼无反’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榨百姓;‘勿乘驽马’是告诫国君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。”景公有些不服,反问道:“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名言,为什么还亡国了呢?”晏婴答道:“臣听说,好的名言应该高悬于门上,牢记不忘,并且要去做。纪国却把名言放在壶里,不能经常看见,更不会去做,能不亡国吗?”景公若有所悟,频频点头。并对随从的大臣们说:“大家要记住金壶里的格言。

35、达·芬奇(1452~1519),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、自然科学家、工程师。他出生於意大利佛罗伦萨城附近的芬奇镇,父亲是当地的公证人,母亲是农村妇女,但很早就死了。

36、在十三四岁时,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,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,显得特别枯燥,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,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。从此,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。

37、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,他的教法也很有些特别。达·芬奇来到画室的第一天是学画鸡蛋,第二天是学画鸡蛋,第三天仍是这样。无休止地画呀画呀,枯燥乏味极了,就这样画了一年。芬奇画腻了,心里想:“这有什么必要呢?一笔下去画一个圈儿就行了。”费罗基俄老师仿佛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,对他说:“别以为画蛋很容易,很简单,要是这样想就错了。在一千只鸡蛋当中从来没有两只蛋的形状完全相同,即使是同一个蛋,只要变换一下角度看它,

38、达·芬奇从小就很聪明,长得也很漂亮,非常惹人喜爱。上小学时,他各门功课的成绩都很优异,算术课上他提出的一些问题,经常使老师感到棘手。课余时间,他的爱好是绘画。他在木板上、地面上、墙壁上居然无师自通地画出了栩栩如生的蛇、蝙蝠、蝴蝶、蚱蜢……父亲见了,非常欢喜。邻居们见他画什么像什么,都亲切地称他为“小画家”。

39、孝更绝伦足可矜

40、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,他很晚才学会阅读,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,而且因为作业总是“很不整洁”,老师们觉得他已经“无可救药”了,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。

41、名人读书的故事三:侯宝林抄书

42、精诚由中,故其文语感动人深。——王充

43、名人小故事

44、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,爱书如命。有一次,他的房间失火了,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,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。为了抢救书籍,他险些被烧死。他说:“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,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,如果不是书籍的话,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,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

45、霍金的故事

46、事迹: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,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。2007年,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,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。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,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,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。一连五年,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。

47、陈平忍辱苦读书。陈平西汉名相,少时家贫,与哥哥相依为命,为了秉承父命,光耀门庭,不事生产,闭门读书,却为大嫂所不容,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,面对一再羞辱,隐忍不发,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,终于忍无可忍,出走离家,欲浪迹天涯,被哥哥追回后,又不计前嫌,阻兄休嫂,在当地传为美谈。终有一老着,慕名前来,免费收徒授课,学成后,辅佐刘邦,成就了一番霸业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法律责任。

Copyright © 2022- All Rights Reserved. 备案号: 滇ICP备2023009294号-193

Copyright © 2022- All Rights Reserved.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