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大骈文名篇74句
- 2024-11-26 21:05
十大骈文名篇
1、在严格的骈体形式束缚下,作者充分发挥骈文特有表现手段,融对偶、声韵、事典、辞藻于一炉,又运散文之气于骈偶之中,严整中呈行云流水之势。
2、骈文就是用四字、六字句,以偭句、偶句为主写出的文章,它对仗工整且带有铿锵的声律。谈起最有名的骈文,那就是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了。其中的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是名句,表现出华丽的特色。《滕王阁序》处处都表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,让这篇文章不只是文章,更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。王勃一气呵成此文,韩愈读到王勃这篇文章时说“江南多临观之类,而滕王阁独为第一”。关于王勃写《滕王阁序》,还有一个小故事。传说,王勃到南昌时恰巧赶上都督伯舆的宴会,于是才写了《滕王阁序》,写完后又写了个序诗,但是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。一些人就猜那个字是什么,有的说是“水”,有的说是“独”,但都不对,于是让王勃补上。王勃说一字千金,阎伯舆便包了千两银子给王勃,王勃接过银子却假装惊讶地说:“我不是把字写全了吗?是‘空’啊!”众人恍然大悟。你知道谁是第一个记录自己言行的吗?或许有人说是《论语》,那就错了,《论语》记录的是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。要说这第一个记录自己言行的人,那就是春秋末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晏婴了,他的《晏子春秋》是专门写自己的书。《晏子春秋》写的是晏婴和君华主之间,还有大臣们之间社交的一本书。晏婴虽然个子矮小,但却头脑灵活、能言善辩,是个有名的现出晏婴的社交能力。化《晏子春秋》成书后/被秦始皇看到,说这书是离经叛道之作,因而成为禁书。常这本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,在语言上却是彰显幽默感,幽默中还带着辛辣的饥讽,对后人做人、处事及训练外交口才等都有启迪。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齐国灵公、庄公、景公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、趣闻,215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,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。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手法,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,后来成为独立的趣语汇或成语。
3、比如说,如果没有曹操父子的助力,建安七子和邺下文人集团,大概很难崛起。
4、骈文又称骈体文、骈俪文或骈偶文,是一种文体,起源于汉代,盛行于南北朝。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。因其常用四字句、六字句,故也称“四六文”或“骈四俪六”。
5、清末及今人,亦有说骈文起于东汉者。但大多数学者认为,汉灵帝时期出现的只是"准骈文"。
6、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,八股文是骈文发展的一种极致,所以滕王阁序也可看做是一篇八股文。
7、当时,他与其弟陆云齐名,合称"二陆"。但实际上,陆机不仅仅略胜一筹。西晋太康、元康年间,陆机是最负盛名的文学家,于是才有"太康之英"的赞誉。
8、此时的陆机,创作出了"标准"的骈文。
9、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。——周敦颐(宋)《爱莲说》
10、陆机认为,在创作过程中,处理好立意和选辞之间的主从关系很重要——"理扶质以立干,文垂条而结繁",不能本末倒置。
11、陆机重要的骈文还有——《豪士赋序》,共152句;《辩亡论》,分上下两篇,共381句;另有《吊魏武帝文》《谢平原内史表》等,似乎不如前两篇典型。
12、四大著名骈文:王勃《滕王阁序》;苏轼《前赤壁赋》;吴均《与朱元思书》;庾信《哀江南赋序》。
13、在不少"中国文学史"著作中,对陆机会说上几句,主要讲他在诗赋创作上乏善可陈,而与文论方面有所建树。
14、王勃《滕王阁序》;苏轼《前赤壁赋》;吴均《与朱元思书》;庾信《哀江南赋序》是四大著名的骈文。
15、由汉至魏,文章迁变,计有四端:西汉之时,……大抵皆单行之语,不杂骈俪之词;或出语雄奇,或行文平实,咸能抑扬顿挫,以期语意之简明。东京以降,论辩诸作,往往以单行之语,运排偶之词,而奇偶相生,致文体迥于西汉。建安之世,……悉以排偶易单行,即非有韵之文,亦用偶文之体,而华靡之作,遂开四六之先,而文体复殊于东汉,其迁变者一也。西汉之书,言词简直,故句法贵短,……东汉之文,句法较长,即研炼之词,亦以四字成一语。魏代之文,则合二语成一意。由简趋繁,昭然不爽。其迁变者二也。西汉之时,虽属韵文,而对偶之法未严。东汉之文,渐尚对偶。若魏代之体,则又以声色相矜,以藻绘相饰,靡曼纤治,致失本真。其迁变者三也。西汉文人,……咸能洞明字学,故选词遣字,亦能古训是式,非浅学所能窥。东汉文人,即与儒林分列,故文词古奥,远逊西京。魏代之文,则又语意易明,无俟后儒之解释。其迁变者四也。
16、其实,这些著作大都忽略了一个重要文学史实——陆机,是中国骈文的真正奠基人。
17、吴国亡时,陆机十九岁,与弟陆云闭门读书。太康十年(289),陆机与陆云去到京城洛阳。陆机受到太常张华爱重,遂誉满京华。太长二年,陆机随成都王司马颖伐长沙王司马义,兵败遭谗被杀,夷三族。
18、骈文是一种文体,起源于汉末,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。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,世称“四六文”。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,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。唐代公文亦为骈文,即四六体。
19、落霞与孤鹭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——王勃(唐)《滕王阁序》
20、比如,他的《与赵王伦笺荐戴渊疏》,文如下——
21、《滕王阁序》、《前赤壁赋》、《与朱元思书》、《哀江南赋序》是四大著名的骈文,骈文又称骈体文、骈俪文或骈偶文,是一种文体。骈文讲究藻饰,体现骈偶,引经据典,对仗工整,笔意纵横,锦心绣口,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。
22、不过,曹操似乎更喜欢诗赋,写文章也是通透爽快、直抒胸臆,这大概与其居于睥睨天下的高位有关。所以,见不到曹丞相喜爱骈文的证据。
23、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。浮光跃金,静影沉璧。——范仲淹(宋)《岳阳楼记》
24、天悠悠其弥高,雾郁郁而四幕。夜绵邈其难终,日晼晚而易落。敷层云之葳蕤,坠零雪之挥霍。冰冽冽而寝兴,风漫漫而妄作。鸣枯条之泠泠,飞落叶之漠漠。——陆机(晋)《感时赋》
25、《滕王阁序》王勃、《哀江南赋序》庾信、《洛神赋》曹植、《吊古战场文》李华。
26、高霞孤映,明月独举,青松落阴,白云谁侣……林惭无尽,涧愧不歇,秋桂遣风,春萝罢月。骋西山之逸议,驰东皋之素谒。——孔稚珪(南北朝)《北山移文》
27、感谢邀请回答问题。
28、戴渊是否真如陆机心中所说那么优秀,不得而知。但是得到重用是确实的,后来步步高升,当上了都督六州诸军事,最终被反叛朝廷的王敦所杀。
29、陆机,字士衡,吴郡吴(今苏州)人,生卒261-303,西晋著名文豪。
30、骈文兴盛于魏晋,与当时形成了成熟的文学理论有很大关系。
十大骈文名篇
31、清末民初的大学者刘师培,在《论文杂记》里讲了一段很精辟的话。他说——
32、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——刘禹锡(唐)《陋室铭》
33、这是元康六年(296),陆机由江南乘船返回洛阳。途中,遇人打劫戴渊。陆机发现,岸上一人坐于胡床之上,潇洒指挥,调度有方。于是,拿出大贵族派头,在船上呼喝:有才如此,何必当强盗度此一生?当然,可能还亮明了自己官为平原内史的身份。岸上指挥之人,不知是慑于陆机的地位,还是真的有心向善,反正是弃剑跪拜,自认愿从陆机当个"跟班"。陆机细一询问,得知此人名戴渊,字若恩。回京不久,他就给赵王司马伦写了上面这封推荐信。
34、第一王勃《滕王阁序》,第二庾信《哀江南赋序》,第三陶弘景《答谢中书书》,第四吴均《与朱元思书》
35、清代阮元认为,先秦已有骈文,《周易》之《文言传》即是,并说孔子是骈文始祖。此观点,赞同者极少。
36、四大骈文有《滕王阁序》是王勃所作、《哀江南赋序》是庾信所作、《洛神赋》是曹植所作、《吊古战场文》是李华所作。
37、他分析了十种文体的风格特征。他说:"诗缘情而绮靡",明确认为,建安以来诗歌逐渐向抒情化发展。"赋体物而浏亮",是说魏晋小赋离开汉赋典重宏丽的传统而有了的新风格。"论精微而朗畅",则指出了太康时期玄学盛行的新风气。
38、华实蔽野,黍稷盈畴。——王粲(东汉)《登楼赋》
39、鸟无声兮山寂寂,夜正长兮风淅淅。魂魄结兮天沉沉,鬼神聚兮云幂幂。日光寒兮草短,月色苦兮霜白。——李华(唐)《吊古战场文》
40、刘师培是在对西汉、东汉和魏各代之文,做了精细分析之后下此结论的。他所说的"魏",包括"晋"在内。此时,恰是骈文正式形成之时。
41、骈文,形成于魏晋,有三个重要条件——第一,在经历了黄巾起义到董卓专权这一段混乱时期后,社会终于有了一段稳定时期;第二,正始之乱,"名士少有全者",相当多的文人丧命,稍见稳定之后,幸存的文人开始回头思考生命的价值,于反思中提升了文学的自觉,更强调通过语言和文字体现审美;第三,当权的贵族中的文化佼佼者,在这一个文学提升过程中推波助澜,起到了引领作用。
42、陆机,对文学理论,也有深入的研究。他的骈文,是建立在自己提出的文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文学实践。
43、现代学者,使用了统计学的方法,认为曹丕的上述书信3,依然处于"准骈文"阶段,而他的《周成汉昭论》,则全文49句,其中对偶36句,占百分之七十三,已经很接近正式骈文的"水准"了。
44、总之,陆机是中国第一个对文学创作过程、方法、形式、技巧等等综合思考并概括出理论之人。他的《文赋》,对刘勰写《文心雕龙》,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45、曹丕爱好并且提倡骈俪之文,特别是在他的书信中,很多都是骈散相间。比较著名的,是他的《与朝歌令吴质书》《又与吴质书》和《与钟繇书》。
46、曹丕则不然,他是集聚当时文豪的具体组织者,他的喜好,对文人们的影响,也必然更直接和巨大。
47、这是讲他写《文赋》,就是为了搞清楚文学创作的动机和目的问题,即他说的"用心"和"论作文利害之所由"。
48、骈文讲求的词句讲究整齐对仗,重视声韵的和谐和词藻的华丽。后来有的骈文多用四字、六字成句,也叫四六文。
49、绝大多数研究者,赞成真正的骈文,形成于魏晋之时。
50、鲁迅在《论魏晋文风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》中说,建安文风,"慢慢壮大起来,是时代使然,非专靠曹氏父子之攻的。但华丽好看,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"。
51、王勃《滕王阁序》;苏轼《前赤壁赋》;吴均《与朱元思书》;庾信《哀江南赋序》这些算很好的了!《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》(简称《滕王阁序》),这篇临别赠言虽为即兴之作,但堪称古代骈文中的精品。
52、陆机这篇疏文,仅33句,但对偶即有26句,占到了百分之八十,且对仗工整讲究,平仄参差错列,用典频密精准,文辞典雅华美。
53、关于中国的骈文这种文体起于何时,亦有不同见解——
54、他在《文赋》序言中说:"余每观オ土之作,窃有以得其用心。夫放言遣辞,良多变矣。妍蚩好恶,可得而言。每自属文,尤见其情。恒患意不称物,文不逮意。盖非知之难,能之难也。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,因论作文利害之所由。"
55、我国南北朝时期最有成就的骈文家是庾信。
56、骈文又称骈体文、骈俪文或骈偶文,是一种文体。骈文讲究藻饰,体现骈偶,引经据典,对仗工整,笔意纵横,锦心绣口,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。
57、庾信“幼而俊迈,聪敏绝伦”,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,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,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,其文学风格被称为“徐庾体”。
58、到了西晋,晋惠帝的"小舅子"贾谧,组织了一个"二十四友"的文人团体,经常在大富豪石崇家的园林金谷园聚会,因此又称"金谷二十四友"。这个集团里,有陆机、陆云、潘岳、左思、欧阳建、刘琨等当时著名的贵族文人。
59、庾信(513年—581年),字子山,小字兰成。南阳新野(今河南新野)人,南北朝时期文学家、诗人。其家“七世举秀才”、“五代有文集”,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,亦是著名文学家。
60、他生动描述了文学创作的过程——"遵四时以叹逝,瞻万物而思纷",这是创作动机;然后,"收视反听,耽思傍讯。精鹜八极,心游万仞",这是构思;再然后,"情曈昽而弥鲜,物昭晰而互进",接着是"选义按部,考辞就班","或因枝以振叶,或沿波而讨源,或本隐以之显,或求易而得难",这一切,都是具体的艰苦创作过程。
十大骈文名篇
61、其中以王勃的滕王阁序最为著名。骈文是一种文体,起源于汉末,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。
62、文章由洪都的地势、人才写到宴会,写滕王阁的壮丽,眺望的广远,扣紧秋日,景色鲜明;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,抒发身世之感;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,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。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。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,通篇对偶。句法以四字句、六字句为多,对得整齐;又几乎是通篇用典,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,显得典雅而工巧。
63、盖闻繁弱登御,然后高墉之功显;孤竹在肆,然后降神之曲成。是以高世之主,必假远迩之器;蕴匮之オ,思托大音之和。伏见处士广陵戴若思,年三十。清冲履道,徳量允塞。思理足以研幽,才鉴足以辨物。安穷乐志,无风尘之慕;砥节立行,有井渫之洁。诚东南之遗宝,宰朝之奇璞也。若得托迹康衢,则能结轨骥騄;曜质廊庙,必能垂光玙璠矣。夫枯岸之民,果于输珠。润山之客,列于贡玉,盖明暗呈形,则庸识所甄也。惟明公垂神采察,不使忠允之言,以人而废。
64、有意思的是,他对这些问题的论述,采用的都是对偶的骈文形式。
65、骈文由于迁就句式,堆砌辞藻,往往影响内容表达,韩愈、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,骈文首遭一挫;韩、柳去世之后,影响又起,李商隐、温庭筠、段成式皆此中好手,三人皆排行第十六,故世称“三十六体”。入宋之后,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,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,散文大家迭出,而骈文自此渐衰。
66、风萧萧而异响,云漫漫而奇色。舟凝滞于水滨,车逶迟于山侧。——江淹(南北朝)《别赋》
67、他写了《文赋》,既是对曹丕《文论》的发展,然而又更深入和细密。
68、于此,还要说到曹丕。他不仅推崇"华丽好看"的文学,他还写了《典论.文论》,被称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或叫文学批评专著。"文人相轻",就是在此书中作为文学评论的方法提出来的。他的这部著作,对后世,包括对陆机,都有重要影响。
69、称此为中国骈文的经典开山之作,绝不为过。
70、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。荣曜秋菊,华茂春松。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,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。——三国曹植《洛神赋》
71、答:四大骈文:《滕王阁序》、《哀江南赋序》、《洛神赋》、《吊古战场文》。
72、陆机的爷爷,是大名鼎鼎火烧连营的陆逊,孙权称帝后,曾任上大将军;父亲陆抗,任大司马。陆家,是东吴有名的世家大族。
73、现代有人认为,骈文始于西汉,如陆贾、贾山、贾谊、司马相如等,都有骈文作品。此说,同为多数人所不赞成。
74、骈文极其讲究形式美,故而文辞精美,节奏明快,跌宕起伏,气势充沛,一篇好的骈文,读来令人惬意舒畅,尽兴不已。骈文或雄伟奔放如泰山大河,或小巧含蓄如苏州园林。骈文本脱胎于散文,可以说是文学发展中出现的一个“骄”子。但后来,在形式精美之路上越走越远的骈文,却成了后代许多文人学者反对、批判、打压的对象,从文学中的“骄”子,演变成影响文学向更健康、更宽广前行的障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