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经典文案 > 正文

论语中最经典的句子精选67句

  • 2024-11-07 01:56
  • 编辑

1、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

2、完善自身的修养,既像雕琢玉器,又像雕刻石头,都是需要下功夫的。

3、三人行必有我师

4、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!不舍昼夜。

5、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

6、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

7、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

8、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

9、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

10、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

11、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

12、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

13、不知生,焉知死。

14、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

15、每日三省吾身

16、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

17、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

18、君子不以言举人,不以人废言。

19、己所不知,而不知者,亦吾所不知也。

20、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

21、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
22、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

23、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,幸而免。

24、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

25、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思无邪。

26、贫而无怨,难;富而无骄,易。

27、学而知不足,思而得远虑。

28、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

29、温良恭俭让

30、道听而途说,德之弃也。

31、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

32、见贤思齐,见不肖而内自省焉。

33、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,有仁德的人喜爱山。

34、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

35、德不孤,必有邻。

36、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

37、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

38、《诗经》三百零五篇,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,就是:思想纯洁,没有邪恶的东西。

39、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!日日夜夜不停流去。

40、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。

41、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,直在其中矣。

42、子食于有丧者之侧,未尝饱也。

43、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

44、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,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。

45、礼仪仁智信

46、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

47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

48、自己不要的东西,也不要强加给别人。

49、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,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。

50、孔子说:“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,三十岁有所建树,四十岁遇事不困惑,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,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,七十随心所欲,想怎么做就怎么做,也不会超出规矩。”

51、欲速则不达,见小利则大事不成

52、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

53、温故而知新

54、立场不同、观点不同,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。

55、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

56、二三子,以我为隐乎?吾无隐乎尔,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,是丘也。

57、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。抑为之不厌,诲人不倦,则可谓云尔已矣。

58、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

59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。

60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,则远怨矣。

61、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

62、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

63、众恶之,必察焉;众好之,必察焉。

64、在《论语》里,有一句话很重要,可以说是《论语》的心眼——把《论语》看成是心灵的表现,而表现中有它的眼目啊——也就是《论语》里面最重要的句子──每个人读了《论语》之后,或许都有他认为重要的话。或许是他在不同的时间,又有不同的领会。不过,《论语》当中也有一个大家共认的心眼,是整个《论语》的核心,或者说是整个孔子思想的核心,乃至于可以说是儒家学问的核心,再扩大一点说呢,就是人类所有学问的核心。

65、交朋友,一定要言而有信。

66、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

67、就是孔子所说的“我欲仁,斯仁至矣”。这一句话很重要,但是它没有构成问题,因为它是如此的坦然、明白。每一个人读到这一句话,几乎不需要做太多的训诂,做太多的思索,直直读来,也就了解了,只是了解得或深或浅而已。总之,没有人在这里起辩论。“我欲仁,斯仁至矣”,当一个人想要成一个仁者,或者更进一层地说,当一个人想要把他的生命表现成一个“仁”的生命,也就是说从他心底里恳切地希望自己有仁德,当他有这样希望的时候,“斯仁至矣”,“斯”就是“这个”,他所想要的这个仁就在那里了。“至”原意是到、来到。但是,说一个人想要成为仁者,想要使他的心灵成为有仁德的心灵,──这是儒家乃至于整个人类,一个非常高明深远的向往──这么高明深远的理想,为什么你一想要,它就会“来到”呢?它原来在哪里呢?假如它原来是在我生命之外的别的地方,那你想要时,不一定能够到,尤其不一定能够马上就到。所以解“斯仁至矣”的“至”,不可以直接解释成“到”,而应解成“在”,“我欲仁”,“斯仁”就“在”。因为它本来就在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法律责任。

Copyright © 2022- All Rights Reserved. 备案号: 滇ICP备2023009294号-193

Copyright © 2022- All Rights Reserved.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