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经典文案 > 正文

屈原列传重点句子翻译手写

  • 2024-11-24 02:01
  • 编辑

1、(6)屈平既绌(“绌”同“黜”,被罢免官职)

2、(1)“离骚”者,犹离忧也(“离”同“罹”,遭受)

3、"屈原乃去齐十馀年,客于潇湘之上。"——记述屈原离开齐国后长期在潇湘流域漂泊的经历。

4、屈原列传是《史记》中的一篇传记,记录了屈原的生平事迹。以下是一些常被提及的句子:

5、从容:古义:言语举动适度得体(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)

6、然亡国破家相随属(动词,接连不断)

7、指: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(通“旨”)

8、虎狼:秦,虎狼之国,不可信(名作状,象虎狼那样)

9、②直栏横槛,多于九土之城郭(与“横”相对)

10、反复:古义:反,覆转;复,恢复

11、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(奉为祖,继承)

12、举贤以自佐(动词,提拔,推举)

13、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。(被动句)

14、译:诚信却被怀疑,忠贞却被诽谤,能没有怨愤吗?

15、日:其后楚日以削(名作状,一天天地)

16、(3)意动用法

17、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(状语后置,应为“于治乱明,于辞令娴”)

18、推此志也,虽与日月争光可也(名词,志向)

19、④与贵酋处二十日,争曲直(对的)

20、(5)举

21、②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(动词,记忆)

22、蝉:蝉蜕于浊秽(名作状,象蝉蜕壳那样)

23、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,一篇之中三致志焉(名词,意愿)

24、(2)名词用作动词

25、《屈原列传》

26、"愿舍其国而不敢辱先君也。"——屈原宁愿舍弃自己的国家,也不愿背离先君的教诲。

27、-楚怀王: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。

28、译:(结果),军队遭挫败,国土被削割,失掉了六郡,自已客死在秦国,被天下人耻笑。

29、今义:颠来倒去

30、质:厚币委质事楚(通“贽”)

31、译:他爱护国君、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,在《离骚》这篇诗歌中再三表露出来。

32、(2)疏

33、不凝滞于物(“于”表被动)

34、祖: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(名作动,继承)

35、三、句式归纳

36、遂绝齐[省略介词,遂绝(于)齐]

37、三、词类活用

38、(3)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(颜色:古义:脸色,面容;今义:由物体发射、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。形容:古义:外貌,模样;今义: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。)

39、这些句子可以帮助你回忆和默写屈原列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。

40、"于是屈原被绛之缨,乘黄之车,加黄锺之印,与司马子车俱朝于晋国。"——描写屈原被授予重任,与司马子车一同朝见晋国君主的场景。

41、邪曲之害公也(动词,损害)

42、莫不欲求忠以自为,举贤以自佐。(宾语前置)

43、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。(被动句)

44、举类迩而见义远(动词,列举)

45、反:人穷则反本(通“返”)

46、博闻强志(动词,记)

47、②无何,宰以卓异闻(动词,闻名)

48、“离骚”者,犹离忧也(“……者……也”,表判断)

49、(1)志

50、数十年,竟为秦所灭。(被动句)

51、以金笼进上,细疏其能(动词,分条陈述)

52、一、通假字

53、怒:楚使怒去(动作状,生气地)

54、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(“于”表被动)

55、文言句式

56、(10)被发行吟泽畔(“被”同“披”,披散)

57、复之秦,竟死于秦而归葬[省略主语,(怀王)复之秦,竟死于秦而归葬]

58、疏:①王怒而疏屈平(疏远)

59、(3)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(“指”同“旨”,旨趣)

60、一词多义

61、(2)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(古义:说假话。今义:无理狡辩。)

62、"屈原乃举石投之江而死。"——记录屈原最终因失望和不满而投江自尽的结局。

63、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,能无怨乎?

64、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。(被动句)

65、数十年,竟为秦所灭。(被动句)

66、(4)倒装句

67、今义:不慌不忙,镇定自若

68、兵挫地削,亡其六郡(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)

69、①皭然泥而不滓者也(同“涅”,指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,这里作“染黑”讲)

70、举世混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

71、四、难句翻译

72、(1)明年,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[古义:第二年,句中指楚怀王十八年(前311)。今义:今年的下一年。]

73、(9)齐与楚从亲(“从”同“纵”,合纵,联合抗秦)

74、举世混浊而我独清(副词,皆,全)

75、(7)厚币委质事楚(“质”同“贽”,见面礼)

76、反通返离通罹见通现指通旨濯通浊

77、(4)自疏濯淖污泥之中(“濯”同“浊”,污浊)

78、志:①推此志也,虽与日月争光可也(名词,品行)

79、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(副词,确实,的确)

80、②蝉蜕于浊秽(像蝉那样)

81、秦,虎狼之国,不可信。(判断句)

82、为天下笑(“为”表被动)

83、闻:①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,(名词,学识)

84、二、古今异义的词

85、⑤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(动词,作标志)

86、屈原者,名平,楚之同姓也。(判断句)

87、今义:无理狡辩

88、③窗外疏梅筛月影,依稀掩影(形容词,稀疏)

89、入:入则与王议国事(动作状,对内)

90、(3)被动句

91、①惠王患之(以......为患)

92、(1)判断句

93、②同死生,轻去就(同,以......为相同,同等看待;轻,以......为轻,轻视,不看重)

94、莫不欲求忠以自为,举贤以自佐。(宾语前置)

95、见:靡不毕见(通“现”)

96、秦,虎狼之国,不可信。(判断句)

97、形容:古义:形体,容颜(形容枯槁)

98、形容:古义:形体,容颜(形容枯槁)

99、①上称帝喾,下道齐桓,中述汤、武(向上,向下,中间,都表示历史的纵向)

100、(2)省略句

101、绌:屈平既绌(通“黜”)

102、(6)诚

103、从容:古义:言语举动适度得体(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)

104、④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(动词,听到)

105、-屈原:本名屈原,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文学家。

106、明:明道德之广崇(形作动,阐明)

107、直:①屈平正道直行,竭忠尽志,以事其君(名词,正直)

108、②以金笼进上,细疏其能(名作动,用奏章写)

109、兵挫地削,亡其六郡,身客死于秦,为天下笑。

110、(11)乃令张仪详去秦(“详”同“佯”,假装)

111、词类活用

112、楚诚能绝齐(连词,如果,果真)

113、颜色:古义:脸色,气色(颜色憔悴)

114、此不知人之祸也(“……也”,表判断)

115、楚诚能绝(于)齐。(省略句、状语后置)

116、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,一篇之中三致志焉。

117、屈原者,名平,楚之同姓也(“……者……也”,表判断)

118、(1)名词做状语

119、兵挫地削,亡其六郡,身客死于秦,为天下笑。(被动句)

120、一篇之中三致志焉(名词,意愿)

121、古今异义

122、是以见放(“见”表被动)

123、《屈原列传》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,其中包含了许多实词和虚词,以及重点句子。以下是一些例子:

124、王怒而疏屈平(动词,疏远)

125、译:整个社会都污浊,我一人洁净;众人都昏醉,我一人清醒,因此被放逐。

126、今义:对事物进行描述

127、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(状语后置,应为“而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”)

128、博闻强记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

129、二、一词多义

130、争宠而心害其能(动词,嫉妒)

131、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(状语后置)

132、④《谏太宗十思疏》(一种文体)

133、此不知人之祸也。(判断句)

134、濯:自疏濯淖污泥之中(濯通“浊”)

135、谗:因谗之曰(形作动,讲坏话)

136、(4)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,终莫敢直谏(古义:言语举动适度、得体。今义:不慌不忙。)

137、诡辩:古义:谎言,欺诈的言论

138、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(“见”“被”表被动)

139、被通披 常通长泥通涅志通记

140、-楚辞: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文学体裁,以屈原的作品最为著名。

141、出:出则接遇宾客(动作状,对外)

142、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(名词,名气)

143、今义:色彩

144、四、古今异义的词

145、方正:方正之不容也(形作名,端方正直的人)

146、楚诚能绝(于)齐。(省略句)

147、(4)属

148、③其志洁,其行廉(名词,品行)

149、听: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(动作名,听取意见)

150、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。(被动句)

151、五、句式归纳

152、"楚人有屈原者,名平原君。"——用于介绍屈原的身份和名字。

153、屈平属草稿未定(动词,撰写)

154、大破楚师于丹、淅(状语后置,应为“于丹、淅大破楚师”)

155、离:犹离忧也(通“罹”)

156、(5)靡不毕见(“见”同“现”,显现)

157、(8)亡走赵,赵不内(“内”同“纳”,接纳)

158、邪曲:邪曲之害公也(形作名,邪恶的小人)

159、(2)人穷则反本(“反”同“返”,返回)

160、此不知人之祸也。(判断句)

161、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(状语后置)

162、内:亡走赵,赵不内(通“纳”)

163、颜色:古义:脸色,气色(颜色憔悴)

164、(3)害

165、"及齐昭公使人伐齐,使朝於晋。"——描述屈原随齐国使者前往晋国朝见。

166、译:(他)学识渊博,记忆力强,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,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。

167、兵挫地削,亡其六郡,身客死于秦,为天下笑。(被动句)

168、楚诚能绝(于)齐。(省略句、状语后置)

169、屈原者,名平,楚之同姓也。(判断句)

170、绌通黜内通纳从通纵质通贽反通返

171、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(通“值”,价值)

172、反复:古义:反,覆转;复,恢复

173、屈原列传中,屈原的文章文平意深,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思考和追求。屈原的“怀沙”一诗,表达了他对大海的敬畏之情,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。屈原有“文如其人”的特质,他的文风清新自然,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法律责任。

Copyright © 2022- All Rights Reserved. 备案号: 滇ICP备2023009294号-193

Copyright © 2022- All Rights Reserved. 网站地图